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从水上“走出”的民用产品

2015-11-25   总浏览:5268

7月16日至25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在京举行。展会中,医用B超仪、激光打印器、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风力发电机……不少生活中常见物品亮出的“出生证”令人大吃一惊:原来它们都是船舶工业的延伸,是水上“走出”的民用产品,也是造船企业背后的又一广阔市场。

  “船舶工业具有鲜明的军民融合特征,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中市场开放程度最高、军民转换效率最优、军民结合最深的行业;通过深度融合,可以发挥1+1>2的作用。”活动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集团)副总经理南大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办公厅副主任杨焕志分别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为船舶工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逐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深层次、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有助于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提供坚实的装备保障和技术支撑。

  牵手市场:从海洋声呐扫侧到B超

  “这是一台笔记本式彩超,应用在医院手术室、麻醉科等空间较小的地方,可以节省空间;应用于临床,可为行动不便的病人提供检查便利;在边远山区,可满足全民健康体检涉及的筛查检查;也可以在地震等应急救援,以及船舶、军舰、边防哨所发挥应有的作用。”展会上,无锡海鹰电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大客户部总监唐华在中船集团的展台上向观众展示一台笔记本大小的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俗称B超),而他出现在这个展台上,正是因为医学超声检查与海洋声呐扫侧的不解渊源。

  唐华介绍,由于人体有80%是水分,因此声呐和超声“在水下发下目标”的原理就具有了相通性;于是,八十年代中期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中船集团依托海洋声呐扫侧的研发优势,诞生了这个专注B超研发生产的子公司。据悉,从八十年代末投产至今,海鹰公司已经为医疗行业提供了十多万台设备,成为了卫生和计生行业的知名企业,是军民融合的典型代表。

  而在海鹰公司的旁边,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展出的一款将于下月开始批量生产的“疲劳预警系统”同样吸引了众多的关注。“我们的系统采用最先进的机器视觉、图像处理、表情分析等多种技术有机融合,监视值班人员的工作状态,再通过疲劳监测分析系统对值班人员疲劳状态及注意力分散进行自动检测。”该院舰船人因工程实验室产品经理张玉乾介绍,这款已经在军用舰船上成功应用的系统未来有望在内河船、长途客货运车、以及私家车等终端推广应用,一旦发现存在疲劳驾驶,将通过声音提示、散发香味、甚至坐垫震动等方式给予提醒,从而为交通安全提供保障。

  共荣发展:因军而生,因民而兴

  军工产品技术含量高,往往需要长期的积淀和大量的投入。以“疲劳预警系统”为例,张玉乾透露,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从针对国人的面部轮廓特征,提取面部共性,为细致准确辨别张嘴、说话、微笑、大笑、打哈欠等不同表情奠定基础;到人性化考虑运动过程中隧道、阴暗、强光等光线差别,滤除可见光保证运转顺利;项目团队陆陆续续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积淀,最终形成了成熟的算法。而军民融合、批量生产、供应大众,则有助于大大提高研发的投资回报率。

  “船舶工业既有‘军工’特性,又有‘民用’基础。从建造的角度看,两者的技术基本同源,设施基本通用,工艺基本相似,流程基本相同。两者融合发展既可以相互借鉴,实现优势互补,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挥1+1>2的作用。” 南大庆表示,“因军而生,因民而兴”成为中船集团的重要特征。数据显示,通过大力发展民用产品,目前中船集团的民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80%左右,近80%的产品实现了军民两大领域开放共享,互通互容。

  与其类似,统筹军民能力建设,拓展军民产业领域也为中船重工稳定发展夯实了基础。杨焕志透露,在民船产业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中船重工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民品经济总量占集团公司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83%,其中非船产业达到55.9%,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

  “军工技术延伸到民用产品上,技术水平很容易达到,关键是要畅通与市场的沟通,准确分析民用市场需求,完善设计输入。”在唐华看来,市场调研、信息反馈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张玉乾则认为,政策支持也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政策比较封闭,军用技术是不是合适在民用市场上应用就会成为顾虑,而在当前政策创新、全民创新的大背景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空间迎来更广阔的发展。”

  深度融合:从技术、产品、能力到“资本融合”

  一方面,依托和利用大型军用舰船生产设施,能够大幅提升船舶建造水平,有助于在民用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设中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另一方面,借鉴民用产品建造模式和工艺,能够不断提升军用舰船的建造质量和水平。深谙军民融合发展优势的南北船,如今均已形成了统筹考虑建设内容的军民两用属性,整合资源,形成军民两种能力,推动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同时,在技术、产品、能力之外,“资本融合”正在成为深度融合新的着力点。

  “军工行业在坚守‘底线’、‘红线’的前提下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最好方式和途径,就是推动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并上市。它能够推动解决定价合理、程序公开、监管严格、运营规范等问题。”本着这样的发展思路,2013年,中船集团推动军工资产上市,启动“曙光项目”和“启航项目”,打造了中船防务这一“沪港两地军工第一股”。在2013、2014两年,中船集团以旗下广船国际为平台推动军工资本上市,整合收购了旗下华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造船企业龙穴造船、优质军工资产黄埔文冲以及民营资产扬州科进船业,实现了军工资本证券化的重大跨越。

  杨焕志表示,坚持开放发展、扩大军工开放,从产品、资本等多个层面与外部企业、社会资本合作,拓展了军民深度融合渠道。他分析,中船重工于2009年12月正式挂牌上市,又择机注入了大连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昌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不仅开创了国内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资产证券化的先河,进一步拓宽了社会资本参与国防建设的渠道和层次,大大提升了中船重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南北船分别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进行了自己的探索;但作为肩负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的神圣使命和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重任的中坚力量,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军工开放、深化军民互动,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走出一条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具有船舶工业特色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双方的发展共识。

QQ客服:

 4008113950

服务热线:

 4008113950

公司邮箱:Kingfar@kingfar.cn

微信联系:

 13021282218

微信公众号